• “肥”和“胖”,有啥不一样

    • 浏览次数:129
    • 发布时间:2025-03-26
  • 前不久,“国家喊你减肥”话题出圈,吸引了大家的关注。说起“肥胖”,大伙儿肯定觉得“肥”和“胖”是一个意思,其实追溯一下它们的起源,就会发现它们以前还真不是一回事儿。

    先来看看“肥”字。它是个会意字。咱们往前追溯到它的小篆字形,左边是个“月”,难道和月亮有关?非也,其实它是“肉”。“肉”字的篆文和“月”字的篆文简直是“双胞胎”,在后来字形流变的过程中,作为偏旁,都写成“月”了。所以现在看到一个月字旁的字,我们就要仔细分析了,它到底是月亮,还是肉。像“朗”“朦胧”等字,我们一看就知道和月亮有关;“脖”“肚”“腿”等字,明显和肉有关。

    “肥”的右半边又是什么意思呢?这就有分歧了。有人说它是个跪坐的人形,和左边的“肉”结合起来,表示人身上的肉多。你问为什么跪坐?倒不是在进行什么特殊的仪式,而是古人本来就经常跪坐。跪坐的人就可以代表人。

    古代文字学家、文学家徐铉认为,“肥”的右半边是“卪”,读作jié,表示节制。和“肉”组合起来,表示人身上的肉不能太多,得节制。看来那时候的人已经有减肥的理念了。

    尽管大家对于“肥”的字形来历有分歧,但对它的本义都比较确定,就是人身上脂肪多的意思。

    《左传》里面有一段记载,说的是鲁哀公从越国返回鲁国,大夫季康子和孟武伯赶到鲁国南部边境去迎接他。当时,大夫郭重为哀公驾车,提醒哀公说:“这两人嘴里的坏话多着呢,请主公详察。”君臣见面之后,哀公设宴款待。孟武伯很讨厌郭重,于是故意说:“郭重,你为什么长得这么肥?”季康子假意相劝,说:“郭重跟着主公辛苦奔波,可是你却说他长得肥,该罚酒!”哀公想起季康子和孟武伯这俩人说话总是出尔反尔,心中有气,就替郭重回答:“食言太多了,能不肥吗?”季康子和孟武伯听出哀公是在指桑骂槐,无言以对。

    这段故事贡献了一个成语——食言而肥。“食”就是吃的意思,我们吃东西,吃下去就没有了;如果总是说空话,不去实行和兑现,就好像把话给吃了一样,这就是“食言”。“食言而肥”比喻不守信用,只图自己占便宜。

    “肥”后来也指禽兽的身上脂肪多,比如“肥猪”“肥羊”。再后来又引申为土地质量好,比如“肥沃”。转化为名词,“肥”还指能增加田地养分的东西,比如“农家肥”“化肥”。从人的脂肪多,还可以引申为收入多,比如“肥差”就是能从中多得好处的差事。人肥胖对应着衣服宽大,因此“肥”还引申为衣服鞋袜宽大,比如“裤子太肥了”。

    从“肥”的字源分析,显然古人的“肥”就是我们现在说的“胖”。它和“瘦”相对,比如“挑肥拣瘦”“环肥燕瘦”。宋代词人李清照用“绿肥红瘦”比喻绿叶繁茂、红花凋零,是不是把“肥”和“瘦”用活了?

    说完了“肥”,我们再看看“胖”。“胖”的小篆左边仍然是“肉”,后来写成了“月”。右边是“半”,那“半”又是什么意思呢?它的上面像是个“八”,但指的并不是数字八,而是用一撇一捺表示左右分开。你给“八”加个“刀”,就会变成“分开”的“分”。“半”的下面其实是个“牛”。在古代,人们把牛从中间分成两半,用来祭祀。因此,“胖”的本义就是祭祀用的半体牲畜,这时候它读作pàn,是不是和“半”的读音很相似?没错,“半”在“胖”这个字里也代表读音。

    半个牛也挺大块了,所以“胖”有了宽大、安泰舒适的意思,这时候读pán。《礼记·大学》里有:“富润屋,德润身,心广体胖,故君子必诚其意。”这里的“心广体胖”意思是,心胸宽广的人身体也会安泰舒适,并不是说心宽就会导致体重超标。

    “胖”是用来祭祀的半体牛,那人们祭祀会挑选什么样的牛呢?肯定是肥美的呀,“胖”由此引申为肥、脂肪多。所以,“胖”也逐渐引申为脂肪多,此时读pànɡ。现在我们口语里用“胖”的时候更多,在成语里面还是“肥”字多。

    可能在古人看来,吃饱饭不容易,肥胖不是大问题,“瘦”才是病态。但是在现代社会,肥胖的危害日益严峻,体重管理必须提上日程了。咱们赶紧管住嘴、迈开腿,向着健康迈进!

    (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、文学博士)

    来源:科普时报

Copyright ©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   版权所有:安徽新华电子音像出版社     皖ICP备17021405号-2     技术支持:浪讯科技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皖B2-20220050   |   出版物经营许可证:新出发皖字第303号   |  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(皖)字第00499号   |   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:(署)网出证(皖)字第00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