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社会环境正发生着剧烈变化,人工智能(AI)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《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(试行)(2025年版)》明确要求,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,在北京市中小学全面普及人工智能通识教育。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,通过人工智能通识教育,培养青少年应对复杂性的内在能力,比让青少年单纯掌握具体知识更为重要。
打破“标准答案”困局
当代教育体系无形中导致了青少年对确定性的病态依赖:每道题都有标准答案,每次考试都有明确范围,每个人生阶段都被预设一条“正确”路径。爱尔兰思想家珍妮弗·加维·贝格在《复杂心智:在变动时代重启人类天赋能力》一书中指出:“我们教育系统最危险的谎言,就是假装世界可以被分割成离散的、可控制的问题。”这种教育思维模式,使青少年在面对真实世界的模糊性时,很容易陷入焦虑或选择逃避。
事实上,学生最恐惧的并不是考试难题,而是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。这种现象表明了当下教育存在深层缺陷。我们应通过人工智能通识教育,鼓励青少年接触开放式问题、积极参与无标准答案的讨论、主动接触跨学科知识,同时借助“复杂性训练”,培养青少年在智能化时代所需的特殊心智韧性——即在不确定中保持思考的能力。这理应成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。
重建关联感知力
当代青少年的知识获取正遭遇双重危机:传统教育中,学科间的割裂日益严重;网络环境里,碎片化信息又铺天盖地。他们或许能熟练背诵教科书上的地理概念,却难以理解家乡某个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。面对时代的挑战,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,“关联性思维”的培养,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。
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画卷,正在青少年面前徐徐展开。面对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,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放下对“标准答案”的执着,用“试验思维”去观察世界。青少年应当意识到,试验的重点不在于成败,而在于自己从中能学到什么;要以谦逊的态度不断探索、学习;要学会调节情绪,面对困难时也能用积极心态激发创造力;也要在生活中寻找奇迹,在人行道缝隙青翠欲滴的苔藓里、在草坪树下一簇簇白色花丛中、在高耸入云的大楼里、在脍炙人口的乐曲中感受,进而建构起与人工智能和谐相伴的美好生活。
培养两种认知模式
随着九月开学季的到来,这个暑假已经正式落幕。但我们回顾这个假期就会发现,若沿用的仍是以往的教育模式——每项暑期活动都需要学分认证、每次假期阅读都要写读书报告、每项爱好都要转化为升学筹码,那青少年的内生学习动力,其实会在这样的模式中被不断消耗。人工智能时代,家长和教师的角色应从“日程管理者”转变为“触发点设计者”:通过带孩子参观博物馆、观看纪录片,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认知刺激,进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,帮助他们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路径。
人工智能时代,我们需着力培养青少年的两种认知模式:既能借助DeepSeek、豆包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处理信息流,也能沉下心来阅读一本需要持续专注的科普书籍;既懂得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即时反馈,也能耐受科学探索中长期存在的不确定性。事实上,人工智能时代的真正成熟,不是获得更多确定性,而是发展出在不确定性中航行的能力;不是积累更多碎片化知识,而是培育青少年看见万物联结的智慧;不是为青少年预设一条追求完美的路径,而是引导他们保持自我更新的动态平衡。这样青少年才能不再被动应对未来,而是成长为主动塑造未来的有韧性的一代。(来源:科普时报)
Copyright ©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安徽新华电子音像出版社 皖ICP备17021405号-2 技术支持:浪讯科技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皖B2-20220050 |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:新出发皖字第303号 |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(皖)字第00499号 |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:(署)网出证(皖)字第005号